時值季節交替,很多症狀因季節關係伺機而動,尢對老人及小孩及免疫力較低者更具威脅性。
最近~周遭多位朋友正處於皮膚症狀困擾而影響睡眠品質,連帶的使得白天精神不佳,
甚至導致情緒低落,這才明白有皮膚症狀者,實不在少數。
我是偶爾對鬆緊帶過敏的人,每年悶熱的夏天是我最困擾的季節,
睡覺時接觸床舖的皮膚會因悶熱而發癢,或者;因悶濕流汗未能及時冲澡及換掉衣服而發癢,
好吧! 我承認自己實質上是個胖子,怕熱又易流汗,
每每聽到有人讚許『流汗好,可排毒...等等之類的』,就會暗地裡叫苦,
也深深明白,自己所沒有的,總是別人的好,實則不然的道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濕疹類型皮膚病--異位性皮膚炎
常見的皮膚問題,通常伴隨有過敏的病史或家族史,有強烈的搔癢感。

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非常敏感,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癢惡化,其常見的惡化因素及保養如下:
氣候的變化:
病患常無法忍受天氣冷熱的變化太快,對熱的耐受性尤其差,厚重的衣物棉被都常會使他發癢。
悶熱夏天最好常待在冷氣房中。

流汗:
汗水積在皮膚上也容易刺激皮膚發癢,最好避免大量的流汗,
流汗後趕快用水沖洗掉或以濕毛巾擦乾,以減少刺激。

皮膚乾燥:
乾燥也會引起搔癢,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。
有些父母以為是小孩子皮膚不乾淨導致皮膚炎,
因此過度清洗,反而使皮膚更乾燥而惡化。
冬天時,溼度降低導致患 者皮膚更乾燥而惡化,
所以適當的保濕,冬天尤其要加強保濕,避免過度的清洗很重要。

摩擦及刺激:
粗糙(例如羊毛、尼龍材質)或太緊身衣物的摩擦,
肥皂、酵素、沐浴乳等清潔劑、化妝品的刺激,都可能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。
日常生活應注意,穿著柔軟吸汗的 棉質貼身衣物,
避免穿太緊的衣物以及減少清潔劑的刺激。

塵螨:
灰塵中的塵螨,肉眼看不到,卻常是引發過敏的元兇(尤其是合併氣喘的患者)。
保持環境的清潔,避免使用地毯,毛茸茸的玩具,
減少容易沾惹灰塵的擺設,使用 防螨的枕頭、床單,
及適當的使用空氣濾清器都有幫助。

葡萄球菌感染:
患者皮膚病灶搔抓後,容易有葡萄球菌感染,感染後又使皮膚狀況惡化,導致惡性循環。
一旦出現感染,必須適時的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來治療。

情緒起伏及壓力:
精神或身體的壓力常使得皮膚炎惡化,父母親應多體諒,支持孩子一起對抗異位性皮膚炎。
食物:
應注意均衡的營養以免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,只需避免每次吃到都導致惡化的食物,
至於哪些食物較易引起,則是因人而異。

搔抓:
搔抓可能導致皮膚呈現慢性濕疹的變化,也可能引起細菌、病毒的續發感染。
平時應注意減少搔抓、剪短指甲,同 時配合 醫師的治療以減輕癢感。

 在治療方面
主要是給予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,以及給予適當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濕疹,
另外配合使用保濕乳液來維持皮膚的滋潤度,減少因為過度乾燥所引起的搔 癢。
對於嚴重的病例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或口服免疫抑制劑,或是照光治療。  

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對病患及家長都是很大的考驗,治療非常需要耐心。
至少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例在十八歲前會痊癒。
 持續的和醫師配合治療,即使無法根治,也可以有很好的控制,讓患者過著較有品質的生活。


濕疹類型皮膚病--脂漏性皮膚炎
脂漏性皮膚炎是一個皮脂腺分布位置所發生的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,
臨床上常為發紅脫皮的皮膚,好發的年齡為成人及一歲之前的幼兒,但兩者的臨床表現不同。


脂漏性皮膚炎治療的效果很快,但復發的機率也很高。

目前脂漏性皮膚炎發生的原因不明,皮屑芽胞菌可能在其中扮演某些角色。

症狀:
※成人多在頭皮有發紅脫屑的表現,臉部好發的位置則在眉毛附近、法令紋部份及耳後的部位,
嚴重的患者也可能侵犯到眼皮及黏膜、留鬍鬚的部位,
胸前、背後及外陰部也可能發生同樣的皮膚問題。


※頭皮的癢感通常較其他部位來的嚴重。

※ 嬰孩的脂漏性皮膚炎則好發於頭皮、四肢屈側及尿布包裹的部位、
嘴巴四周、頸部也可能受到侵犯,頭皮的皮膚通常很厚。


※搔癢的問題在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較不明顯,6個月之後逐漸好轉。

蕁麻疹類型皮膚病--蕁麻疹
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問題,常伴隨著皮膚發癢和紅疹。
患者身上會出現搔癢性的浮腫紅疹,疹子大多在數小時內消失,
但是新的疹子又不斷的 在其他部位出現,
整個病程通常在二至三週會痊癒,
如果持續發作達六週以上的,就叫做慢性蕁麻疹

一般而言,急性蕁麻疹常因藥物或食物過敏所引起,慢性蕁麻疹則可能和一些慢性感染有關。


蕁麻疹的患者最常問到的問題是:什麼食物不能吃?
一般而言,會加重搔癢或引起蕁麻疹的食物要避免。
首先要了解那些是常見可能會引發蕁麻疹的食物;
花 生、巧克力、乾果、雞肝、香菇、筍子、辛香調味料;
水果中的番茄、草莓、芒果、柿子、奇異果、香蕉、金瓜;牛奶、蛋、
食品添加物:例如人工色素、酵母,零 食及泡麵等可能含防腐劑的食品。


飲食紀錄:
為了找出食物中可能的 過敏原,推薦患者可以做飲食紀錄,
每次發作前二十四小時或最好四十八小時內
(因為食物須經消化吸收,所以不一定吃後會馬上發作),所吃的東西都要巨細靡遺 的紀錄。
如果每次蕁麻疹發作之前,都曾吃到某種食物,
就要注意可能是引發的原因,最好暫時停吃該項食物,
停止食用該項食物二至三週後蕁麻疹得到改善或消失,
再次食用後蕁麻疹又加重或發作,則可以確立該食物和蕁麻疹發做的因果關係。
這雖然是一種笨方法,卻也常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老lisa 的頭像
    老lisa

    老lisa的部落格

    老l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